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英文的缩写。科学领域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由来已久。科幻小说和电影把它描绘得神乎其神,时常战胜人类智慧,取代人类控制自然世界。其实,事实并不会那样发生。
电影《AI创始者》剧照
小说和电影,充满想象和创造的元素,但这些想象和创造元素,首先仅限于小说和电影本身。它们不是现实。回到现实,它们会发生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一些科幻元素,如果属于人类制造的范畴,通过科技升级和运用,是可能类似或变相地再现的,但对于人类大脑智能,一切人类的造物,都只是从属物,就是说,二者是因果逻辑链关系,无法倒置。
那么,是不是说人工智能就不能超越人类大脑的某些智能呢?也不是。人类大脑的智能,具有多种属性,它们主要体现在:无限的创造力,精细的运算力,长久的记忆力,自我完善的认知力,适应内外环境的控制力等。这些属性,凡是量化方面,都可以被人工智能复制和提高,但属于认知性创造,AI就隐含先天缺陷,即:“已有”前提制约。
这里说的“已有”前提制约什么意思呢?我们回到人工智能产物本身来回答。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运用,都必须最终通过物化的设备来实现,这些物化的设备要有效运行,除了硬件精良,还必须具备一些前置条件,比如运算和控制程序、数据库资料等等。运算和控制程序是人脑编制的产物,当然AI也可以复制和衍生它,数据库资料必须提前具备一定的量,并后续不断补充丰富,这样 ,人工智能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没有这两点,再完美的智能产品都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金属、塑料或仿生造物。
人工智能的先天缺陷就埋藏在这里:没有“已有”的算法和数据,它就不能工作,也不能发挥其“智慧”;即使具备这些前置条件,它也只能公式化地按部就班工作,“创造”只是将“已有”的数据资料重新组合。离开了“已有”,AI将一事无成。
这一点是AI与人脑智慧的根本区别。人脑具有从“全无”开始,凭借构想而创造衍生的能力,这是大自然的造化。AI只是这种造化的摹本,所以再强大的人工智能,在创造性方面,都不可能替代和超越人类。
AI机制与人脑思维区别
随着互联网的升级换代,从新兴的AI语言模型及聊天机器人、AI创意图像、AI智创视频等就可以看出,虽然技术上令人叹为观止,但产出缺陷也非常明显:依赖大数据重组再造痕迹严重,作品机械呆板,公式化、缺乏生气等,与人脑的创作区别显然。
摹本毕竟是摹本,创造的本源来自人类大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