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微中之微;旷,广外之广。放眼环宇,点无大小广无边。


文学要义和创新基石: 手法和表达功能没有固定模式

前往:

0

198

文学这个词,在人类社会中,无论文化程度高低,所具知识和技能如何差异,人们都不陌生。也大都能感知它:不过就是那样一些文字作品。但文学究竟是什么,或者应该是什么样?深究起来回答并不容易。古往今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表达。这里我们并不探讨和罗列那些理论问题和它们的流变,但为了陈明“创造与文学”这个议题,我们需要将它最基本的特征表述如下:

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或描绘的关于现实的或虚拟的自然和人或其他生命活动及其构建的生存发展场景或物态图画,也包括作者情思,这种情思抒发对现实的认知或主观的引申想象,作品具有一定的篇章形式、写作技法和阅读画面感,以及审美和社会功能。

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写作,被称为创作,不言自明,它是创造的产物。这里所说的创造,是指一部作品本身是创造出来的,排除抄袭或仿作等行为。不过还应指出,文学的历史流变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文学领域的一般面貌。

但是,如同文化艺术其他种类一样,长期以来,文学囿于上面表述的门类特征,不知不觉被模式化了,它的应用场景和阅读意义也被局限在文化亦或意识形态建设范畴。虽然它也参与市场,脱离不了市场规则,但那不是它的核心属性,而是劳动回报方式和传播需要。

这样的文学模式,在人类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很长时间占据着社会的重要位置,“作家”“诗人”等名头成为亮眼的身份,名著被社会崇拜,世代传承,哪怕是一般性作品,也常被融入人们的日常阅读,影响世俗生活。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将作家拔高到令人仰望的天台。同时,文学作品常被利用为意识形态引导和政治宣教的工具。

纵观历史,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文学这样的地位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存在的必然性,也确实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和担当起重要角色。但是,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发轫对文学和艺术解构,就预示着社会文化重新洗牌的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登上社会舞台,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提出,文学的热度渐次降温,社会地位迅速被动摇。到21世纪最初约10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传统文学更是进一步被边缘化。

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虽然文学会一直存在,并表现它应有的文化意义;虽然一些人不愿意、不情愿承认,但确实社会规律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传统文学的社会价值衰落不可逆转。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够多,社会讨论够多,这里不再赘述。

这是不是说传统文学就此没落不能新生?未必!

答案在于文学自身是否顺应社会的发展,找到对接现实应用的新的文学理念。

谁说文学一定要历史上的那个样?谁规定文学要符合一些文学人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和形态?虽然它们可以,也必然继续存在。但被现实冷落甚至抛弃的旧有模式偏偏要恪守,这就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文学本身的问题。

我们在“创造与思维”的议题中,讨论过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这里又特别指出文学的创造属性,那为什要拿文学的历史惯性来约束文学的创新发展呢?

站在创造的视点,文学手法和表达功能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

科技为龙头,经济为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机制。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一点表现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尤为突出、迅猛和重要;也是不可违逆的社会主导。那么,传统文学要涅槃重生,离开汇入这个主潮可能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种“汇入”指什么呢?是拿历史的文学和根据它的范式再创作参与市场收获经济效益吗?果真如此,还会有文学的边缘化吗?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插入一个分类话题:传统文学和新兴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在顺应阅读和文化传播新态方面无疑是跟上了时代的变化,但现时习称和流行的网络文学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概念和形式狭窄,二是文化价值及其有限,更多的表现为资本裹挟下的利益攫取和粗糙、随意、即兴编说等文字消遣生产方式,这是另外的话题,此处略过不议。

无疑,当今的网络文学相较之下成功地收获了阅读市场,但它因其明显的弊端不可能替代传统文学的文化地位和传承价值成为文学大厦的未来代表。文学的社会价值需要更新理念。

所以,前面所说“汇入”时代,拿历史的文学和根据它的范式再创作参与市场收获经济效益并不是正解。

那正解是什么呢?创造!创造文学新范式。传统不会消失,依旧是底蕴,新的范式才能使文学重扮社会发展的有效角色。

试想,文学如果写出这样的篇章:把经济学原理以文学故事形式呈现出来,把编程或互联网技术写成小说,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写经济活动的人间百态,也不是编程和互联网领域的商战故事,那是传统文学模式,而是把原理和技术本身文学化,让读者不觉得理论的抽象乏味难解,技术的复杂和困惑,而是迷恋作品的风趣和文学创意,读完不觉中入门了一门学科,认知了某种基本技术,既休闲、娱乐,又增长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助力职场、商战、甚至求学进取名校,这样的文学会没有市场吗?这样的文学不是在与生生不息的时代进程共鸣吗?当今传统文学的尴尬处境就是,它曾经的社会功能早已被新兴的其他文化形式取代,说它没人青睐吧不是事实,说它是社会搏动的参与一员吧,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少数圈内人士的工作元素和不谙世事的年轻学生的课业阅读或小众群体的个人心理自赏,被关注度极低,与社会的滚滚激流无涉。开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精神和阅读需求不同以往,所以传统文学的市场及其有限,影响力更无从谈起。

上述举例能实现成为文学或者能叫文学吗?既然凸显理论和技术,何不直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拉文学何干?

问题回到了开始:谁说文学固定了模式?谁说理论和技术就不能或不可以文学化表达?而且这不正是现实的脉动接口和市场吗?古老的语言文学艺术,适应社会的变化助力知识经济不正好汇入时代精神吗?创意无限,举例只是一二,能否做到,欠缺的是文学新范式开拓的能力和对应的知识技能储备。还是那句话:这是人的观念和能力问题,不是文学本身表现力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掌握它们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文学要不落后于时代亦然。疑惑直接学习理论和技术不就行了,无疑忽略了一个事实:读者市场有别,激活兴趣、入门方式和进阶基点不一样,普及效用不同,惠及非专业大众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有异。更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文学,封装理论和技术只是一面,孰重孰轻,看作者的取舍。

人类从原始生存状态一步一步进阶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作为个体的人随着成长、成熟以及社会的演进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应该停留在过往的获知。互联网技术从1.0到2.0到3.0不断发展,3.0时代谁还恪守1.0模式?文学要发展道理同样。

创造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它包含两层内核:一是每一部作品都是创造的产物,二是它的理念体系应该融入人类社会创造的洪流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范式。文学阅读是思维最无羁的畅游和审美过程,所以它是创造性思维最简便最有效的引导形式,它不应该荒废了这个功能。

时代拷问着文学:你有多少突破?

发布日期: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