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微中之微;旷,广外之广。放眼环宇,点无大小广无边。


抽象化为具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前往:

0

45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举个隔行的例子: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IYB培训项目。

SIYB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英文缩写。项目旨在促进创业,改善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将民众盲目的“闯业”导向理性的“创业”,减少失败,增加成功几率。培训时间为10天,学员人数严格规定为每班不超过20人。经过多年发展,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该项目引进中国后,介于我国国情,经国际劳工组织特批,培训规则和方法不变,仅每班学员人数放宽到不超过30人。因为曾经的职业经历、创业体验和后来可能的工作需要,笔者参加过这个项目的SYB(创办你的企业)付费师资培训。

为期10天的培训,它给我最新颖最深刻的印象是:

同样的教学培训,如果由我们国内开展,基本上会是这样一种状态:1.每期课程人数愈多愈好,挤满个大礼堂更佳,这成本的增幅可以忽略,利润却巨大,赚钱啊!2.教师天天播放PPT,适当解读,学员课课埋头做笔记,附加交头接耳。3.结业后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炫耀某某证书纸上谈兵的娇子,却什么也做不好。

而SIYB的培训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每期培训,必须两名教师任课,一名负责基本知识讲解,一名实操指导。学员分为若干个组,分别担当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竞争对手等角色,提计划、改方案、计算,报表,贯穿经济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整个过程分为10个步骤,完全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实际,决策由组成员共同商议,直至完成一个周期。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抽象的知识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具象化了。培训结束,相当于收获了一次商战经验。

同样的授业,完全两样的方式,效果的差别也显而易见。究其原因:思维和理念决定不同的方法设计。

回到我们的讨论。SIYB的培训过程和场景,完全可以用文学手法鲜活地再现出来。整个过程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经济、营销、管理、财务核算和经营决策等知识和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实际已经在培训中融入了学员的切身体验和认知。其实相关的书本理论,本身就是从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培训只不过把它们还原为实际场景而已。这给我们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化抽象为具象的参考思路。

当然,文学创造并不会这么简单。不过仔细想,如果我们继续打开思路:无限开放,引入一切可行的文学方法,比如,让“价格”拟人化,让“需求函数”动起来,神话手法介入,童话思路出场等等,让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原理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故事,成为其中的一些角色或过程,赋予其形象刻画、性格描写,参与到人的经济活动中(其实它们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只是抽象和具象的转换),故事是不是有另一种趣味和特色?能否准确描绘理论,生动实现艺术效果,就看作者的知识底蕴和创意能力了。

这又牵出另一个话题:现实主义。至少在我们国内的文学圈,现实主义文学及其观念在文学评价方面站统治地位,这本身算不上什么错,但认知的狭隘却是无疑的。很多人把现实主义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真情真景真人及其构成的社会状貌给予描绘与解读和评判,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如上所述,如果文学创作成功,作品的哪一个元素又不是现实的呢?只不过某些元素因为其抽象性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出场,这是艺术呀,它怎么就不实现了?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文学领域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和我国科幻界提出的科幻现实主义,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凝固的观念一个参照:文学的现实主义没有那么狭隘!

这样的创作肯定不是传统的文学思维能实现的,也不可能随便一个自认为是文学人就能做到。和科技的发展一样,文学创新也有门槛,而且有时可能还高。但不是不可能。不能用个体的做不到不能做去衡量无限的创造。能与不能,首先取决于思维。人类充满创造的智慧,时代呼唤他和她,以及他们。

我们在讨论文学范式创新的话题中,提到一种思路:将抽象的科学技术本身文学化表达。这是可能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举个隔行的例子: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SIYB培训项目。

SIYB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的英文缩写。项目旨在促进创业,改善小微企业经营管理,将民众盲目的“闯业”导向理性的“创业”,减少失败,增加成功几率。培训时间为10天,学员人数严格规定为每班不超过20人。经过多年发展,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该项目引进中国后,介于我国国情,经国际劳工组织特批,培训规则和方法不变,仅每班学员人数放宽到不超过30人。因为曾经的职业经历、创业体验和后来可能的工作需要,笔者参加过这个项目的SYB(创办你的企业)付费师资培训。

为期10天的培训,它给我最新颖最深刻的印象是:

同样的教学培训,如果由我们国内开展,基本上会是这样一种状态:1.每期课程人数愈多愈好,挤满个大礼堂更佳,这成本的增幅可以忽略,利润却巨大,赚钱啊!2.教师天天播放PPT,适当解读,学员课课埋头做笔记,附加交头接耳。3.结业后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炫耀某某证书纸上谈兵的娇子,却什么也做不好。

而SIYB的培训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每期培训,必须两名教师任课,一名负责基本知识讲解,一名实操指导。学员分为若干个组,分别担当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竞争对手等角色,提计划、改方案、计算,报表,贯穿经济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整个过程分为10个步骤,完全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管理实际,决策由组成员共同商议,直至完成一个周期。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互动,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抽象的知识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具象化了。培训结束,相当于收获了一次商战经验。

同样的授业,完全两样的方式,效果的差别也显而易见。究其原因:思维和理念决定不同的方法设计。

回到我们的讨论。SIYB的培训过程和场景,完全可以用文学手法鲜活地再现出来。整个过程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经济、营销、管理、财务核算和经营决策等知识和方法。这些知识和方法,实际已经在培训中融入了学员的切身体验和认知。其实相关的书本理论,本身就是从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培训只不过把它们还原为实际场景而已。这给我们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化抽象为具象的参考思路。

当然,文学创造并不会这么简单。不过仔细想,如果我们继续打开思路:无限开放,引入一切可行的文学方法,比如,让“价格”拟人化,让“需求函数”动起来,神话手法介入,童话思路出场等等,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原理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融入故事,成为其中的一些角色或过程,赋予其形象刻画、性格描写,参与到人的经济活动中(其实它们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只是抽象和具象的转换),故事是不是有另一种趣味和特色?能否准确描绘理论,生动实现艺术效果,就看作者的知识底蕴和创意能力了。

这又牵出另一个话题:现实主义。至少在我们国内的文学圈,现实主义文学及其观念在文学评价方面站统治地位,这本身算不上什么错,但认知的狭隘却是无疑的。很多人把现实主义仅仅理解为对现实真情真景真人及其构成的社会状貌给予描绘与解读和评判,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如上所述,如果文学创作成功,作品的哪一个元素又不是现实的呢?只不过某些元素因为其抽象性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出场,这是艺术呀,它怎么就不实现了?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文学领域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和我国科幻界提出的科幻现实主义,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凝固的观念一个参照:文学的现实主义没有那么狭隘!

这样的创作肯定不是传统的文学思维能实现的,也不可能随便一个自认为是文学人就能做到。和科技的发展一样,文学创新也有门槛,而且有时可能还高。但不是不可能。不能用个体的做不到不能做去衡量无限的创造。能与不能,首先取决于思维。人类充满创造的智慧,时代呼唤他和她,以及他们。

发布日期: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