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微中之微;旷,广外之广。放眼环宇,点无大小广无边。


哲学的思辨与创造的开放互动

前往:

2

51

我们已经指出,创造是人类行为,这种行为是思维支配的结果。

人们感知事物,总是从现象的、零星的、片段的局部开始,逐渐形成有条理的、相互关联的思绪。这些思绪一步一步被系统化,并且根据感知对象的类别和属性,或者观察角度,构成对应的理论框架。无数类别的理论框架解读着这个世界,也指导人们生产劳动、生活消费、管理实践和构成的社会发展或演进。但是,人类并不满足于有限的观察和认知,他们根据零星的、片段的、局部的观察、体验,以及分门别类的理论积累,总是希望找到统摄大千世界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从数量上说少数有限,但却能指导人们更有效、更简洁地表达和认知大自然的本真面目和深处其中的人类自己。这种终极的思考追求,随着高度的条理化,就形成哲学,一门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我们说过,这里并不从学术角度讨论哲学,所以我们不引经据典堆砌文献罗列流派。我们着重关注哲学的思辨过程和认知意义。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西方,距今已2000多年,但是哲学性地思考却是伴随人类的诞生就萌芽并发展的,所以哲学思辨存在于人类所有的文化之中。

西方哲学通过2000多年发展,从古典哲学分道为现代系统哲学和分析哲学两大方法论。所谓系统,就是从整体出发,讨论世界的本源和元素关联。所谓分析,就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或对象,研究它们的特征和属性,希望从应用层面体现哲学的价值。

中国哲学从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看,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但它最早主要夹杂在古代文化如儒家、法家等多家学说的门派文献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问。作为一门冠名为“哲学”的独立学科考察和研究,是近代引进西方哲学后才开始的。从思维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概括”。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示阴阳对立的太极图,把万事万物矛盾运动对立统一现象“概括”表现为两个强弱互变、挤压与融合、等样旋动的静态图案。

这些哲学方法,从广度和深度上揭示了人类大脑的思考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类对大自然和自身的认知不断深化,同时伴随无尽的创造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但是,哲学的思辨是抽象的,它并不回答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它的思维触点有一些常规的有限数量,比如:正反,主客观,现象与本质,存在与虚无,对立统一,唯物或唯心,因和果,元分野(世界是一元、二元还是多元),知论(可知不可知),域分析(精神域、语言域、经验域……)等等。这样的有限数量触点通过层层发散或归纳概括串联广阔无边的自然世界方方面面,构成认知的网络图。

正是这种有限数量触点与归纳发散结合的思维特征,切合了创造的需要。

创造是从无到有,或者对原有的大跨度更新,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是由创造来实现的。它与哲学思辨互动,走向深广。

创造的路径是无限的,从结绳记事到印刷载史,从驿马传书到无线通信,木船到航母,草屋到大厦,钻木取火到美味烹饪,地上跑的,天上飞的,穿的用的,收纳弃物的,无论战争利器还是远空探幽,创造无处不在。创造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推动人类文明,创造力为个体的人生铺展广阔的前途。

创造力发轫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无限的开放性为特征,它驾乘哲学思辨的骏马驰骋于现实应用和自然空间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书写一个又一个人类壮举的辉煌!

发布日期: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